在上一文章中提到了帶壓開孔機批量生產作業中所應用的“木桶理論”和生產中作業平衡的定義與意義,下面就對批量生產帶壓開孔機的情況中所用到生產平衡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進行簡要介紹,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參考案例來分析。
1.在這之前要了解以下帶壓開孔機生產平衡分析用語
1.1生產節拍(PITCH TINE):生產節拍是指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帶壓開孔機的預定產量,各工序完成單位成品(可以是整套帶壓開機,也可以是帶壓開孔機模塊)所需要的作業時間。生產節拍的計算公式:
生產節拍=有效出勤時間/【生產計劃量x(1+不良率)】
例如:每月的工作天數為20天,正常工作時間每班次為480分鐘,該企業實行每天2班制,如果該企業的月生產計劃量為19200個,不良率為0%,請計算一下生產節拍是多少?
答:節拍時間=有效出勤時間/【生產計劃量x(1+不良率)】
=480X2X20/[19200X (1+0%) ]
=60/個
1.2因此,生產節拍是與生產時間與生產量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在完成單位合格成品所需要的時間。每個小組和每個生產模塊的時間間隔盡量保持同步,才能有效地進行下一個環節生產,提高整條生產線的工作效率。
2.傳送帶速度CV:
2.1所謂的傳送帶速度字義上理解是指流水線的皮帶傳遞速度,一般情況下,采用一定的距離作好標記,然后測定其時間,進而得出流水線傳送帶的實際速度。
2.2而在帶壓開孔機實際生產過程中沒有傳送帶,它只是一個廣義形容,是指帶壓開孔零部件生產的上一環節完成的時間與下一環節所完成的時間來合拍。也就是說下一環節完成了作業后,上一環節的生產完的產品通過其它方式正好可以完美銜接。
2.3計算公式:
CV=間隔標記距離/所耗時間
采用流水線作業的小組,傳送帶的速度與作業效率、疲勞程度以及能否完成產量有密切的關系。理想的傳送帶速度是恰好能完成預定產量的同時又能減少作業員的身心疲勞。
理想的傳送帶速度的計算公式:
CV=間隔標記距離/節拍時間
因此在現場生產管理過程中,只要把流水線的皮帶速度調成理想的傳送帶速度即可。
2.4沒有采用流水線作業的小組,應以上一環節完成產品至輸送下一環節地點為節點,計算出相應的間隔標記距離和時間。
2.5而企業采用自行生產與外部協助加工的方式,則應當與外協企業協定好時間,保障在帶壓開孔機的生產時限內完成所有工件的作業。此時,外協部分是存在不可控因素,因此不應當計入本企業中的生產平衡作業中來。
在這種情況下,做好企業內部各生產環節的數據整理和分析,平衡好本企業的生產節拍。如果外協企業對生產也產生較大影響,則應當協調外協企業的節拍以適應本企業的生產。
3.瓶頸工時:是指生產線所有工序中所用人均工時最長的工序,通常指一道工序,有時也指幾道工序。
4.總瓶頸站工時:指瓶頸站工時乘以生產線作業人數的總和。
5.周程時間:是指單個產品從前到后所有工序所費時間的總和。
6.平衡率:其計算公式=生產線各工序時間總和/(瓶頸工時X人員數)
7.平衡損失:其計算公式=1-平衡率
8.平衡損失時間:其計算公式=所有(瓶頸工時-工位工時)之和
9.稼動損失時間:其計算公式=(節拍-瓶頸時問)x總人數
10.稼動損失率:其計算公式=稼動報失時間/(節拍x總人數)X100%。
平衡損失時間與稼動損失時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平衡損失時間是瓶頸工時與各工位工時時間差的總和,而稼動損失時間是工序生產節拍與瓶頸工時時間差的總和。
11.帶壓開孔機瓶頸定義:阻礙企業流程更大程度增加有效產出或減少庫存和費用的環節,產生瓶頸的原因可以是:
11.1它可能有形的,也可能是無形的
a.帶壓開孔機的生產目標是平衡物流,而不是平衡生產能力;
因此在生產過程中,“非瓶頸”資源的充分利用不僅不能提高產品的有效產出,而且結果可能還會造成庫存和搬運工作量的增加;
b.瓶頸環節損失1小時,相當于整個系統損失1小時,而且是無法補救的;
c.非瓶頸環節上節約1小時,對整體生產幾乎毫無實際意義;
d.瓶頸制約了生產系統的有效產出和庫存。
11.2生產過程中出現的瓶頸現象的常見表現:
a.帶壓開孔機的生產和組裝整體進度逐漸緩慢,生產效率緩步下降;
b.出現產品零部件不能配套的現象:
一些工序加班趕貨,而另一些工位上表現則很輕松;
一些工序的半成品堆積過多,而另一些則很少。
c.個別工序在等材料、設備,其他工序進展王常;
d.個別生產線流動停止,出現在制品滯留時間過長的情況。